为阻断新冠肺炎疫情向校园蔓延,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面对这个“超长版”的寒假,给居家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读物,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是不少家长关心的话题。这涉及图书的遴选与推荐的问题,也涉及儿童文学创作的关键问题。为孩子提供高质量、有品位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是一时之事,而具有普遍性与长久性。那么,判断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质量优劣的参照系有哪些呢?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真情书写与对美好未来的激情想象。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真实生活通过作家艺术的加工和创造,生成能够直抵人心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承载着寓教于乐的功能,并将思想内化成清泉般的滋润和抚慰。这在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好的表达。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和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那些能够带来审美愉悦和艺术趣味的文学作品。只有那些真情书写的文学作品,才能打动孩子幼小的心灵,才能激发起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憧憬。当前部分儿童文学作品,缺乏的就是真实、真情,很多作品一读就感觉有些虚情假意,与真实生活相隔甚远,或者纯属成年人的自我想象性表达,与孩子感知到的世界、能够理解的世界有距离。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接地气”,书写和反映现实生活,让小朋友从小就懂得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懂得爱和温暖。好的儿童文学不仅仅是脚踏大地,而且还应该仰望星空,培养小朋友爱幻想的能力,让他们对未来产生无限的向往。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够激发孩子们了解和学习的欲望,产生奋斗的激情。快乐的、有趣的文学作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养分”和“甘露”,而这些都来自现实生活,只有生活的真实,才能让孩子没有任何抵触的接受,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形塑自我。孩子们读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幼小的心灵得到启迪、洗礼,甚至是因之震颤。在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启示,会无形中成为一生守护的理念和信仰。儿童文学所承载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我,也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对待世界、对待他人、对待自己。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有机融合,寓教育于趣味之中。儿童文学的要义是趣味和意义,也就是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讲究趣味的,也是传达意义的,既有丰富的内涵和主题,又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这种思想和情感。有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在于孩子读了、笑了、哭了,之后还能够掩卷沉思,感悟到一些东西,特别是体悟到一些人生况味。这样的作品才是有品位的、有价值的。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要么过分强调和突出趣味性,要么过分强调和凸显教育性,往往不能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贯通。特别是有的作品,过于看重市场和销量,把吸引孩子的眼球作为唯一的目标,显得世俗化、感官化,甚至是暴力化。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有的正直、正义、善良、同情、悲悯、乐观、爱和远方等基本的精神底色缺席了,不见踪影。作家们以成人的固执、偏见想象着孩子们的世界,写出“自鸣得意”的作品。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是春风化雨的智慧启迪和人文情怀的熏陶,作家的一个基本功夫是把教育性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书写出来。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民间的,也是民族的,既贴近民间生活的大地,又凸显出民族历史的厚重与博大。民间是滋养伟大心灵的原生地,是幼小心灵第一次想象世界的路径。古今中外一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从小就深受民间文艺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一生的追求。譬如作家莫言,他从小深受民间故事和戏剧的影响,练成了高超而独特的讲故事艺术。他的文学作品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他经常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小时候耳濡目染的民间故事,成为他具备“讲故事”能力的基础。儿童文学是启蒙文学,是“人之初文学”。少年儿童接触世界是有限的,生活范围相对较小,这就使得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更靠近民间。可以说,少年儿童与民间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好的儿童文学都有自己民族或国家的印迹。《安徒生童话》具有突出的丹麦特色,读《哈利·波特》就知道是英国的。中国儿童文学也有着自己民族、民间的鲜明特征,譬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哪吒形象等。问题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如何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形象,这已经成为摆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面前的重要命题。